小编参加周末家庭聚会时听说,大伯在2022年年底曾经血压高晕倒,据说因为他用退休金买银行理财产品,结果亏损三分之一,心脏不舒服突然眼前一黑,晕倒在地上。
银行理财产品在很多人心中都是稳定收益,虽然在购买的时候,银行柜台营业员会提醒理财产品是有亏损的风险,但是大多数购买理财产品的人们都能够享受正收益,那购买理财产品会亏钱吗?
个人理财是商业银行为个人投资者提供财务分析、投资顾问等专业服务,以及以特定目标投资者或投资者群为对象,推介投资产品、理财计划,并代理投资者进行投资操作或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。
通俗地讲:居民与银行签订买卖合同,由居民付钱购买银行的投资产品。在买卖合同中约定居民出资额、购买理财产品种类、持有期限、利息等。
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是金融投资产品,风险性比储蓄存款高,当然风险越大,收益越大。
2、按投资方向不同:大致分为货币型、债券型、股票型、信贷资产型、组合投资型、结构型、代客境外理财产品(QDII)等。
其实,之前的理念—即理财不会亏损是因为大多数人购买的理财产品是刚性兑付的“保本理财”,但是从2018年和2021年的新规定出台后,以前所谓的“保本理财”就不存在了。
2018年4月27日,中国人民银行、中国银保监会、中国证监会、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《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》,自发布之日起施行,过渡期至2021年年底。
2021年6月11日,银保监会、人民银行联合制定并发布《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自发布之日起施行,过渡期至2022年年底。
《通知》明确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定义、发行单位,并明确了其投资范围、资产久期、运作管理要求等,总体全面对标货币基金的监管要求,达到监管的一致性,阻断了套利空间。
指导意见和通知的内容比较多,总结这个文件对银行理财带来了两个重要的变化。
第一,“指导意见”和“通知”拓宽银行利用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投资对象,传统理财产品大多只能投资一些低风险的货币市场产品,比如国债、央行票据、政策性金融债等等。根据“指导意见”和“通知”,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,这些理财子公司能够直接参与股票等高风险领域的投资。
第二,“指导意见”和“通知”改变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。传统银行理财产品,普遍采用摊余成本法,从2022年开始,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计算方法变成了“市价法”,即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。
王大爷买了一个10万元1年期的银行理财产品,银行承诺年化利息预估是4.1%,到期后总收益是4100元。在摊余成本法下,王大爷是每天平均约赚11块钱,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曲线是一根斜向上的直线元。
但在市价法下,王大爷的收益可能变成今天赚30元,明天亏105元,后天又赚50元,下周赚200元。虽然,王大爷1年后可能会得4100元的收益,也可能比4100元多,也可能比4100元要少。所以使用市价法进行估值计算,王大爷购买的理财产品不一定能挣钱,有时候会出现亏损。
其实以前的“摊余成本法”是银行投资资产每天的涨跌并不会反映到净值上。比如,某天银行投资资产亏了10块钱,但在“摊余成本法”下,你买的理财产品依旧是赚了11块钱,银行帮你兜底了这一天的损失。
现在用“市价法”,银行投资资产每天的盈亏都会反映到净值上,银行不帮你兜底了。
据金融专家说,这次理财产品亏损是由于经济向好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结果,而造成经济向好的原因很多,比如疫情防控优化,房地产政策的出台等多种原因。
11月10日,政治局会议召开,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;11月11日,电竞竞猜官网注册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》;11月14日,银保监会、住建部、人民银行联合发布《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》
这些消息给各类投资者提振信心,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会快速复苏,回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。但是,这些消息和市场预期对债券市场而言均是明显的利空,亦是本轮债市暴跌的重要逻辑。
很多银行理财产品是购买债券,当债券价格大跌立马会呈现在理财产品净值上。而诸多本来求稳的银行理财投资者一般采取“追涨杀跌”的做法,当看到自己的理财产品净值不断向下的时候,他们紧急赎回自己的理财产品。
这时,银行将不得不卖出债券等底层资产应对赎回,由此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恶性循环:债券下跌—理财净值下跌—大面积赎回—卖债应对赎回—债券继续下跌。
巴菲特的经典名言,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。在资本市场,永远是风险大,利润大,下一句是没有风险、利润少的可怜,如果在意保本,可以考虑货币基金、国债、大额存单这类投资,前提能够忍受2%的年化收益。
什么?你想要5%的收益,还必须稳定,不能出现亏损额,这个是没有,这个是真的没有。
● Throw a monkey不是“扔猴子”!这些关于工作的俚语要记清